理论研究
理论研究
“经天纬地为文,照临四方为明”,阳明思想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,我们要在坚守中传承,在传承中创新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阳明思想彰显的文明的传承,是阳明思想的创新性继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作为凝聚民族灵魂和力量的指导思想。从国家发展层面提出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的要求,从社会建设层面提出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的要求,从公民道德层面提出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要求。阳明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、继承创新,这是我们今天思考的时代命题。
一方面,作为阳明心学集大成的阳明思想,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“知行合一”,我们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“知”中有“行”、“行”中有“知”、以“知”促“行”,以“行”促“知”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理论上来讲,“知行合一”比我们平时讲的“言行一致”要提升一大步,含义更深刻。阳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: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;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;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这个理论其实最简单不过了,简单到他在传习录里的一句话“一念发动处,即是行了”。一个人要干事创业、为人处事,你有一个好的方法好的理念的时候,已经是行了。所以说,一个人,不要打别人坏主意,你有不好的念头,你已经在干坏事了。也不要打集体和国家的主意,不知行合一,于心不安。做强盗的人,他自己肯定知道自己是强盗,有了小偷小摸之心,他已经开始了偷盗。“手莫伸”,就是准则。一些人不顾三令五申,偷偷摸摸搞违章建设行为,就是为了骗钱,把“心”给念歪了。所以人要干干净净、坦坦荡荡。丢了做人的准则,就丢了知行合一,丢了知行合一,就丢了阳明思想。
另一方面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要有国家观念,有社会情怀,有个人担当。个人要担当的就是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。这是大道理,更是老百姓喜欢的语言,是做人的底线,是最基本的要求。处在底线之下,就不是阳明先生提倡的“愚夫愚妇与圣人同”了。我到一个村宣讲的时候,村民反映媳妇进门十多年不会叫一声“婆婆”。按照风俗就是进门的媳妇叫婆婆叫“妈”。儿媳妇不是自己生的,叫自己一声妈,那是何等的幸福,自己不冤枉生了个孝顺儿子,也不冤枉找了个孝顺媳妇。这是一个与个人、家庭、社会相关的问题,相信村民们知道做人的底线在哪儿!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就是在践行阳明思想;践行阳明思想,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。这就是继承和创新。
“立志而圣,则圣矣;立志而贤,则贤矣”。在继承和创新中,把阳明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起来,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,发挥好阳明思想的当代价值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,我们要不忘初心,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,做敬业的典型,做诚信的典范,做友善的典范,做谦谦君子!
作者:贾长远
说明:素材来自报刊、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中心。